欢迎光临莆田市共青团!
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加入收藏        设为首页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莆田共青团 >> 品牌工作 >> 保护母亲河 >> 正文
“行走木兰溪”田野调查:续写木兰溪的春天故事
【发布时间:2022-12-16】【 】   【打印】   【关闭
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,曾亲自指挥推动木兰溪流域治理。20多年来,莆田人民始终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治理木兰溪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”的信念,久久为功、持续发力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既要治理好水患,也要注重生态保护,既要实现水安全,也要实现综合治理”的生态理念,实现了新中国水利史上“变害为利,造福人民”的生动实践,谱写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。今年年初,为进一步做好木兰溪综合治理,深入了解木兰溪沿岸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,共青团莆田市委发出关于开展“行走木兰溪”田野调查活动的号召,广泛发动青年力量,以实地调研的方式见证木兰溪两岸的巨变。
木兰溪沿岸全景    蔡昊 摄“走”出来的文字才有温度

 站在仙东村的见贤桥上,仙游县西苑乡团委书记陈晨龙才知道,脚下这个狭窄的石板桥位于木兰溪源头,有“木兰溪第一桥”的美誉。该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,虽斑驳沧桑,却整体保存完好。陈晨龙拿起相机,拍下了古桥的照片。
 西苑乡是木兰溪源头所在地,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,保护好木兰溪源头的意义十分重大。作为木兰溪仙游段的调查人之一,陈晨龙先后走访了仙西村、仙东村和半岭村。他说:“一路上,我都带着感恩之心,怀着敬畏之心,用笔和相机记录下所见所闻。”
 周末驱车1.5小时到达仙西村,在村部对面的木兰溪全流域治理实践成果展示厅,陈晨龙久久驻足。这个由仙西小学教学楼改造而成的木兰溪源环境教育基地,全景式再现了木兰溪从古至今的治理成效,特别是20年来木兰溪防洪治理、生态治理、文化景观治理、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梳理成果。从环境教育基地再行驶约3公里,就能抵达“一滴水”。“一滴水”其实是一块形似水滴的碑石,上面题写着“木兰溪源”四个字。当地村干部告诉他,立这个石碑是为了唤起兴化儿女保护母亲河的意识,做到“饮水当须思源,定源更为护源”。
木兰溪源头“一滴水”景点       张力 摄 陈晨龙了解到,《仙游县志》曾记载,木兰溪为福建省八大河流之一,发源于西苑乡仙西村黄坑桥头。仙东村也是木兰溪发源地之一,但未经考证,为此,他更留心观察这里的古迹建筑。除了见贤桥,他还用镜头记录下海三古厝厚德宫、明山府等历史建筑。在半岭村,看到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和周边村庄鲜明的新旧对比,他明显感受到木兰溪沿岸村庄的巨变,也感受到当地政府统筹推进源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,为木兰溪源头保护、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注入的不竭动力。陈晨龙将自己在当地林业,河长,水利等部门搜集到的数据与调研报告汇总在一起,光是整理资料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,他却乐此不疲。他说:“用脚步丈量家乡,这对年轻干部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。”
探寻源于家乡的文化自信

 木兰溪荔城段的调查主力是寒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,集美大学的大四学生梁初楚就是其中的一员。在她看来,这是一次学习了解木兰溪沿岸莆仙文化的难得体验。 作为其中一支调查小分队的队长,梁初楚负责统筹规划整支队伍的行动。她和伙伴们先后走访了荔城区新度镇下横山村﹑郑坂社区、白捏村﹑港利村,黄石镇清后社区、西洪村等19个木兰溪主干沿线村庄,深入了解各村庄人口、自然环境、地形地貌、产业情况、污水管网、民俗特色等详细内容。他们访村民、探祖源、抄史籍,拜访阅历丰富的宗亲长者,聆听有识之士共同治理木兰溪的历史故事,累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并加以筛选、整理,最终形成一村一报告、一村一表格的文字资料,为治理木兰溪提供了决策参考。 当地的特色庙宇和建筑风格给梁初楚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在她的镜头里,白星村德济堂、郑坂村显威书社以及海滨村兴巡庙,四周高高翘起的檐角,装饰精美的雕刻,配有花鸟走兽的屋脊,无不体现着古建筑的奇特魅力和独属于莆仙村落的文化印记。“不仅如此,我还看到了荔城段玉湖片区的城市绿色生态环境圈,看到了沿溪的‘新经济走廊’‘两圈双区’,看到了每个村依据自己的特色发展各自的产业,对家乡建设有了更加直观的体验。”当自己的足迹横贯荔城东西,遍涉辖区内木兰溪全流域之后,梁初楚对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。

海滨村兴巡庙   梁初楚 摄
 在荔城段的调查中,返乡大学生林思慧被这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深深吸引。以出进士闻名的文献名邦东阳村,富含梅花文化的“梅妃故里”江东村,都让她的田野调查变得丰富有趣。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,一位老奶奶专注做挂面的样子让她为之感动,“这就是身边的工匠精神吧”。她把这些细节一一记录下来,成为让自己和更多在外学子记住乡愁的珍贵回忆。讲好木兰溪的治水故事

 去年10月,到白塘镇陈桥村任职的“90后”支部书记陈丽洪,将陈桥村描述为“前有木兰溪,中有城涵河道,后有支柱产业”,这句话也透露出她的家乡自豪感。位于木兰溪涵江段的陈桥乡拥有百年产业——家具业,早在明清时期,村里的家具手艺就远近驰名。

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,曾亲自指挥推动木兰溪流域治理。20多年来,莆田人民始终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治理木兰溪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”的信念,久久为功、持续发力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既要治理好水患,也要注重生态保护,既要实现水安全,也要实现综合治理”的生态理念,实现了新中国水利史上“变害为利,造福人民”的生动实践,谱写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。今年年初,为进一步做好木兰溪综合治理,深入了解木兰溪沿岸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,共青团莆田市委发出关于开展“行走木兰溪”田野调查活动的号召,广泛发动青年力量,以实地调研的方式见证木兰溪两岸的巨变。
木兰溪沿岸全景    蔡昊 摄“走”出来的文字才有温度

 站在仙东村的见贤桥上,仙游县西苑乡团委书记陈晨龙才知道,脚下这个狭窄的石板桥位于木兰溪源头,有“木兰溪第一桥”的美誉。该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,虽斑驳沧桑,却整体保存完好。陈晨龙拿起相机,拍下了古桥的照片。
 西苑乡是木兰溪源头所在地,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,保护好木兰溪源头的意义十分重大。作为木兰溪仙游段的调查人之一,陈晨龙先后走访了仙西村、仙东村和半岭村。他说:“一路上,我都带着感恩之心,怀着敬畏之心,用笔和相机记录下所见所闻。”
 周末驱车1.5小时到达仙西村,在村部对面的木兰溪全流域治理实践成果展示厅,陈晨龙久久驻足。这个由仙西小学教学楼改造而成的木兰溪源环境教育基地,全景式再现了木兰溪从古至今的治理成效,特别是20年来木兰溪防洪治理、生态治理、文化景观治理、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梳理成果。从环境教育基地再行驶约3公里,就能抵达“一滴水”。“一滴水”其实是一块形似水滴的碑石,上面题写着“木兰溪源”四个字。当地村干部告诉他,立这个石碑是为了唤起兴化儿女保护母亲河的意识,做到“饮水当须思源,定源更为护源”。
木兰溪源头“一滴水”景点       张力 摄 陈晨龙了解到,《仙游县志》曾记载,木兰溪为福建省八大河流之一,发源于西苑乡仙西村黄坑桥头。仙东村也是木兰溪发源地之一,但未经考证,为此,他更留心观察这里的古迹建筑。除了见贤桥,他还用镜头记录下海三古厝厚德宫、明山府等历史建筑。在半岭村,看到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和周边村庄鲜明的新旧对比,他明显感受到木兰溪沿岸村庄的巨变,也感受到当地政府统筹推进源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,为木兰溪源头保护、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注入的不竭动力。陈晨龙将自己在当地林业,河长,水利等部门搜集到的数据与调研报告汇总在一起,光是整理资料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,他却乐此不疲。他说:“用脚步丈量家乡,这对年轻干部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。”
探寻源于家乡的文化自信

 木兰溪荔城段的调查主力是寒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,集美大学的大四学生梁初楚就是其中的一员。在她看来,这是一次学习了解木兰溪沿岸莆仙文化的难得体验。 作为其中一支调查小分队的队长,梁初楚负责统筹规划整支队伍的行动。她和伙伴们先后走访了荔城区新度镇下横山村﹑郑坂社区、白捏村﹑港利村,黄石镇清后社区、西洪村等19个木兰溪主干沿线村庄,深入了解各村庄人口、自然环境、地形地貌、产业情况、污水管网、民俗特色等详细内容。他们访村民、探祖源、抄史籍,拜访阅历丰富的宗亲长者,聆听有识之士共同治理木兰溪的历史故事,累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并加以筛选、整理,最终形成一村一报告、一村一表格的文字资料,为治理木兰溪提供了决策参考。 当地的特色庙宇和建筑风格给梁初楚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在她的镜头里,白星村德济堂、郑坂村显威书社以及海滨村兴巡庙,四周高高翘起的檐角,装饰精美的雕刻,配有花鸟走兽的屋脊,无不体现着古建筑的奇特魅力和独属于莆仙村落的文化印记。“不仅如此,我还看到了荔城段玉湖片区的城市绿色生态环境圈,看到了沿溪的‘新经济走廊’‘两圈双区’,看到了每个村依据自己的特色发展各自的产业,对家乡建设有了更加直观的体验。”当自己的足迹横贯荔城东西,遍涉辖区内木兰溪全流域之后,梁初楚对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。

海滨村兴巡庙   梁初楚 摄
 在荔城段的调查中,返乡大学生林思慧被这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深深吸引。以出进士闻名的文献名邦东阳村,富含梅花文化的“梅妃故里”江东村,都让她的田野调查变得丰富有趣。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,一位老奶奶专注做挂面的样子让她为之感动,“这就是身边的工匠精神吧”。她把这些细节一一记录下来,成为让自己和更多在外学子记住乡愁的珍贵回忆。讲好木兰溪的治水故事

 去年10月,到白塘镇陈桥村任职的“90后”支部书记陈丽洪,将陈桥村描述为“前有木兰溪,中有城涵河道,后有支柱产业”,这句话也透露出她的家乡自豪感。位于木兰溪涵江段的陈桥乡拥有百年产业——家具业,早在明清时期,村里的家具手艺就远近驰名。